11选5前二组选诀窍分享

读《黄帝阴符经》: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
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0:35    点击次数:189

图片

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。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(《黄帝阴符经)

浸,滋润。喻施恩惠。这种浸润,润物细无声,悄无声息。天地之道,何谓也?我们常讲,天之道,地之道。老子讲: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天地之道,通达自然之道。

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静而生动,动而归静。阴极生阳,阳极生阴,生生不息,这种生生不息是什么推动的?道也。

天地运行非骤变,而是阴阳二气在时空中的渐进渗透与交融,如四季更替、昼夜交替。黄老之学强调“刑德相养”,春夏为德,阳主生,秋冬为刑,阴主杀,符合“浸”的渐变规律。

天地之道浸,道浸润在天地万物中,故“阴阳胜”。胜,升也,亦有相当、相称之义。道生阴阳,阴阳相当相称,阴主宰不了阳,阳主宰不了阴,这叫相称。当然胜也有其本意,超过,战胜。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胜,是在不平衡中自然推动整体的平衡,这也可以说是阴阳互补对生。

阴阳互补对生,故有“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”,万事万物的变化都从阴相相推中来。我们观天之道,要观到这个层次。

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,乃易之根源。易理,便是阴阳之理。

《易经》以阴阳为基本元素,通过阴阳爻的组合生成八卦和六十四卦,从而揭示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。八卦由三爻组成,分别代表天地、雷风、水火等自然现象,而六十四卦则是由八卦两两重叠而成,每卦都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变化过程。

阴阳的推演在《易经》中体现为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即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。《易传》进一步解释了这一原理,指出阴阳相推而生变化,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自然现象中,也体现在人事和社会活动中。例如,《易经》中的“刚上柔下”概念强调了阳爻向上、阴爻向下的趋势,这种动态平衡反映了阴阳的相互作用和转化。

中医养生理论中的阴阳平衡观是其核心理念之一,认为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阴阳的动态平衡。阴阳代表对立统一的两种属性,阴主静、寒、湿、阖、降、里,阳主动、热、燥、开、升、表。在人体中,阴阳相互依存、相互转化,维持着正常的生理功能。若阴阳失衡,如阳气过盛则出现阴虚火旺症状(如五心烦热、潮热盗汗),阴寒过盛则导致阳气不足(如畏寒肢冷、精神萎靡)。因此,中医养生强调通过饮食、起居、运动、情志调摄等方法,调节阴阳平衡,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。《黄帝内经》指出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”,强调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。

我们在回头来做个整体的观照。“道静→万物生”(本体寂静)→“道浸→阴阳胜”(二气渐变)→“相推→变化顺”(动态循环),构成体象用之体系。观天之道,乃观象明体(道),执天之行,乃明道达用,其用在知机。把握阴阳消长之“机”,如兵法“奇正相生”、投资“旱资舟,水资车”。道家重“以柔克刚”,养阴为根基(如《阴符经》七个“机”字皆在阴阳之际)。

圣人“知自然之道不可违”,制律历、演八卦以契天道,使“神机鬼藏,昭昭乎进乎象”,将阴阳之术升华为象数体系。

黄老以“浸”为刑德渐变之政道,易学以“推”为卦变之源,中医以“胜”为平衡之术,老庄以“顺”为物化之境。宇宙通过阴阳渐进互动(浸)实现动态主导(胜),在相互推动(推)中达成有序演化(顺) ,为人提供了一套从自然观察到身心修持的完整方法论。

好,到这里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